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你是寶貝,不是垃圾——送給那個不斷迎合他人的自己

文/林威宇 實習心理師

    「垃圾車的音樂遠遠飄過來,啟動拖鞋的短跑比賽⋯⋯」林宥嘉於九月初推出的最新單曲《垃圾寶貝》,儘管歌名初見讓人匪夷所思,但伴隨著《少女的祈禱》和《給愛麗絲》的熟悉旋律,這首歌娓娓道出了那些在關係中為了不被遺棄而不斷自我貶低、委曲求全,甚至將自己視為垃圾的我們。

    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指出,每個人都有「愛與隸屬」的需求,即渴望愛別人的同時也渴望著被愛。然而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的行為可能會為了滿足這個被愛的需求而受到許多外界言語的影響,例如小時候媽媽可能曾對你說過「你如果再哭媽媽就不理你了!」或「你考全班第一,你最棒了!」這樣的話語,而這些言語也將一直影響著我們現在對自己的看法,讓我們擔心著「如果我無法控制情緒,會不會被討厭?」或「如果我不完美,是不是就不值得被愛?」於是,我們在生活中的每一刻都過得戰戰兢兢,深怕一旦露出馬腳,就會被人發現自己的本質是不好的、充滿缺陷的,一直以來努力經營的完美形象將會崩毀,那些努力獲得的關係終將離自己遠去。而這正是因為過往接收了太多的「有條件的愛」,讓我們認為自己「必須⋯⋯才能被愛」認為身邊的人都是因為自己乖巧、完美、無缺點而喜歡自己,卻也因此在不知不覺中很難去相信自己的本質就是值得被愛的,在生活中過得好累好累,必須不斷觀察他人的一舉一動,思考怎樣才能被對方喜歡,也不斷對自己有著很高標準的期待和要求,好像只要有任何一點鬆懈,就代表著自己是毫無價值的。

    歌詞中的「你的垃圾向我扔過來,我宇宙已經為你打開,你的缺點又多又可愛,天地不容的都向我塞」體現了真正的「無條件的愛」。你能夠相信那個自認滿是缺點、毫無價值的自己也是值得被愛的嗎?你有勇氣不那麼努力迎合他人,也不那麼嚴格要求自己嗎?在關係中不斷表現出自認為會被喜歡的樣子,但或許那個樣貌是離真實的自己非常遙遠的,活在如此不一致中的自己,也讓你更難去相信武裝之下那個不那麼完美、有著缺點的自己仍是有人愛的,除了他人難以看見真實的你,長久下來也讓你不知道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麼模樣,自己的個性是什麼?自己喜歡什麼?自己討厭什麼?自己會因為什麼而感到生氣或難過?好像在不斷迎合他人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失去自己了,而當在關係中受挫並回到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發現只剩下一個虛空的軀殼。

    「記住,你是寶貝,不是垃圾。」那些你認為的缺點並不代表你的全部。儘管有這些不完美之處,也不代表你不值得被愛,在真正愛你的人眼中,那些你討厭的垃圾,也都是值得被愛、被接納的寶貝。因此,與其不斷為了被愛而貶低自己、放大缺點,更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愛自己,接納即使自己是個垃圾,也是個值得被愛的寶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