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我也想相信自己能撐過天黑—談關係中的分離

游千慧 諮商心理師

「真的要分開了嗎?」

「我們以後還會是朋友嗎?」
「真沒想到這天來的這麼快!」

 

不曉得這些感覺與想法是否常常在腦中不停思索著呢?

我想並沒有任何人是自願想經歷分離的感覺吧,不論是親人的離去、失去所愛的悲傷、與對方永無止盡的爭執,在這些過程裡隱隱約約都會在內心產生一種莫名撕裂感,有時候要可以快速地理解自己的狀態或把複雜的感覺說清楚其實是有難度的,也因那不是生活中經常性的發生與習慣有的感受,所以當感覺到有些困惑/卡卡的都是正常的,然而這些感覺也可能帶著我們開始對於生活中的事物產生不同的看法與行動,比方說:面對日常的生活瑣事變得比過去更加敏感而小心翼翼。

 

「當人們面對巨大威脅而身心無法回應時,身心創傷的狀態便可能發生。」

 

面對分離時,除了分離本身是壓力事件之外,更多時候會帶出對嫌棄、遺棄的感覺的浮現,有時候可能是連結起過去類似的事件,也有時候是莫名的畫面不停出現在夢中而難以解釋,那些無法理解的事情就這樣被卡住了,那一種卡的感覺並沒有消失,而從夢裡不經意地轉入生活。

-

例如:開始出現具體行動(不停搜尋對方的資料、對對方進行語言攻擊)、逃避感覺(看似正向轉移到投入在某向事物、借酒澆愁),企圖去補足那些無法好好處理的感受,然而大腦其實也會意識到我們正在經歷一項巨大的困難,因此當事件或經驗不停在腦中重現後,身體會讓腎上腺素呈現高亢狀態,同時交感神經(油門)與副交感神經(煞車)呈現戒備的狀態,此時邊緣系統中的杏仁核也會偵測到「阿!我們現在有危險了!」並且立刻啟動防衛反應。

-

有時候身體遠比心理更快的察覺到自己正在經歷威脅狀態,也因此當重大分離時,我們需要將力氣先回到自己的身體狀況中,也可能我們時常會聽到正在經歷的朋友們會說:「我早就預料到會這樣子」、「不知道耶,沒有感覺」。由於這涉及到每個人對於感受程度/速度不太一樣,進而走向不同的行為呈現,以下我們整理了四種常見的反應:

 

【僵〈freeze〉=沒有感覺】簡單來說指的是情緒上的凍結/無感,當企圖找到一些答案,並仔細思後認知到努力無效、思考無效,以放棄與隔絕負面情緒進入自己腦中,以免影響原有的生活節奏,避免帶來更多的麻煩,同時有可能也會意識不到自己正在經歷此過程。

 

【逃〈flight〉=遠離/壓抑】讓我們能先穩固當前狀態的防禦機制,目的在短暫緩解焦慮狀態並度過困難,以隔絕物理接觸避開目前的危險,除此之外,我們也能看到逃避行為,可能會出現的行動:過度投入工作,直到生病才想起自己需要休息、藉由增加超越負擔的娛樂性活動,以減少對生活的變動與挑戰。

 

【戰〈fight〉=攻擊性回應】透過控制或是捍衛權力來要求對方,也因此多半時候會處於一種「認為都是對方有問題的」思考模式,目的在於減緩內在的遺棄與被丟下的感覺重現在生活中,也因習慣在關係中以戰鬥的方式取得想要的資源。例如:胖虎與大雄的關係,透過欺負與呵斥的方式去獲取想要關係與回應。

 

【討好〈fawn〉=依賴/給方向】希望、配合、安全感為主要的關鍵字,在關係中認為完整比個人的利益考量更為重要,總是將自己的需求放置在後面,容易忘記自己真正的需求與想法,同時比較容易在關係中吃虧而不太知道。例如:經歷失落的時候,反而用力想辦法去處理,並期待與對方能快點和好、對方提出來的要求難以拒絕或說出內心的想法。

-

面對分離的方式與真實反映,就像是一條通往自己內心世界的隧道,漆黑的隧道中可能會讓人感覺到永無止盡的害怕,也無法肯定自己有沒有辦法能爬出深淵,過程中那些無法搞懂而陷入其中的自我懷疑,有時候遠比死亡還要更讓人焦慮,透過暫時性的分類來重新理解自己,是為了讓受困在隧道中的你有個能往前與想像的方向,起碼讓那個搖搖欲墜的自己有辦法先撐住。

 

「不管什麼樣的真理、什麼樣的誠實、什麼樣的堅強、什麼樣的溫柔,都無法治癒哀傷。我們只能走過那哀傷才能脫離哀傷。」—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關於哀傷的過程,我想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哀悼方式,正因對方在我們的內心曾是如此的重要的存在,沒有一個人能夠決定你該用什麼樣的方式和對方告別、想要把對方放置在心中的哪個位置,這些事情可能沒有一個真正的標準答案能夠仰賴,我想也許早在開始尋求答案的時刻,會不會其實我們早就有些想說的話,但沒能有機會能夠好好地去談論對這些事的害怕與恐懼,我想先允許自己去表達思念或釋放情緒,也許就能讓自己可以開始有個好好療傷的過程,即便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結束悲傷,但願意為自己開始我們就與希望貼近一小步。

-

在那些獨自感受孤單的日子中,常常伴隨的是希望與失望的交織,時而感覺到自己溺水,時而感覺到好像真的上岸了,我知道我們總是希望自己可以不要一直困在溺水的狀況裡,因為溺水的感覺會讓人無法相信明天是否會到來,可惜的是分離這件事的傷痛並不會因為有多努力就對我們手下留情,唯一能持續相信的是:在真正上岸之前,持續的感受每一次被經驗襲來的任何感覺,直到有一天我們真的決定要上岸了!!

-

願我們都在過程中,找到一個可以繼續相信明天的理由。

 

 

參考資料:

《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2020)Pete Walker著

《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2014)胡嘉琪 著

《挪威的森林》(2004)村上春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