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實習諮商心理師 許硯婷

分手或失戀,是大學生常見的生命經驗。有人失眠、有人懷疑自我價值、有人拼命想挽回、有人急著找下一段感情。這些情緒與行為,常讓我們以為自己「很糟」或「失控」。其實,這些反應大多是正常的哀傷歷程,雖然難受,但我們仍然有復原的能力。
一、失戀的常見反應:不只是你一個人
當感情結束時,我們常會經歷一連串的情緒與身體反應。這些不適並不代表你不夠堅強,而是人類對「失去」的自然反應。
常見的狀態包括:
- 失眠或睡眠品質下降:腦中不斷重播過去的畫面或對話。
- 失去自我價值感:覺得自己不被愛,就是「不夠好」。
- 強烈失落與空虛:每天習慣有對方存在,突然消失像被抽空。
- 急著尋找下一任:希望藉由新關係彌補空洞。
- 失控或權力感喪失:有些人會想控制對方,或無法接受關係中自己「被動」的角色。
- 挫折與自卑感:認為努力過卻沒有挽回,進一步質疑人生的公平性。
→如果你有這些感受,請先告訴自己:「這是正常的,我並不孤單。」
二、短期狀態 vs. 長期狀態
在心理調適上,我們需要區分「短期狀態」與「長期狀態」。
短期狀態(急性反應)
- 哭泣、心情低落、注意力下降、失眠、甚至想要報復或挽回。
- 這些通常會隨時間逐漸減輕,是哀傷的自然歷程。
長期狀態(需特別留意)
- 長達數月持續失眠、情緒低落,影響學業或日常生活。
- 出現自我否定、嚴重自責,甚至出現自傷或輕生念頭。
- 不斷進入不健康的關係循環,只為避免孤單。
→如果你的痛苦已經影響到生活功能,這時候就不只是「失戀的自然反應」,而是需要尋求幫助的訊號。
三、思考方向:失去愛情 ≠ 失去自我
在感情破裂時,我們常會產生「是我不夠好」的念頭。但分手的原因,往往比我們想像得更複雜。
你可以嘗試從以下角度思考:
- 關係是一種「雙向互動」:感情不順利,不一定代表你有缺陷,而是彼此在相處中沒有找到合適的節奏。
- 努力不一定能挽回愛情:愛情不是只靠「努力」就能保住,它需要雙方共同經營。但這並不等於你的努力沒有價值,或沒被接受就等於自己很糟。
- 失戀是一面鏡子:它映照出我們的需求、依附方式、對孤單的耐受力。這些都能成為自我認識的契機。
四、自我調適:給自己的休息空間
雖然失戀帶來痛苦,但我們可以透過一些方式,讓自己慢慢走出來。
- 給自己時間
允許自己哭泣或難過,這是釋放情緒的自然過程。
不必急著「馬上好起來」,療癒需要時間。
- 建立日常結構
固定的作息、運動、簡單的飲食安排,能幫助身心逐步恢復。
即使心情低落,也要維持基本的生活節奏。
- 停止過度追蹤對方
不斷查看社群,只會加深傷口。
嘗試設下界限,給彼此空間,也給自己呼吸的機會。
- 找到支持
和朋友、同學聊聊心情,或參加團體活動。
如果難以排解,可以尋求學校諮商資源,讓專業協助你整理。
- 重拾自我價值
回到曾經喜歡的興趣,或嘗試新活動。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逐漸看見:你本身就值得被愛。
五、從失落到成長:失戀也能是一份禮物
雖然痛苦,但失戀常常是人生中重要的轉折點。它迫使我們:
- 看見自己對愛情的依附模式。
- 學習分辨「需求」與「渴望」。
- 練習如何在失落後,仍溫柔地照顧自己。
未來人生難免會面對更多人際互動、甚至照顧病人及家屬的複雜情緒。若能先從自己的失戀經驗中學習,將更能理解他人的痛苦,並用更成熟的方式陪伴。
六、請相信,你依然值得被愛
分手與失戀會讓人懷疑自我價值,但請記得:
- 失去一段感情,不代表失去自我。
- 你值得被愛的事實,不會因為分手而被抹去。
- 當下的失眠、失落與不安,都是過渡期的正常反應。
請給自己一些時間與空間,慢慢整理情緒。也許今天你還在痛苦,但某天回望,你會發現:這段經驗幫助你更清楚自己是誰,也更懂得如何去愛與被愛。
.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