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琦雯 實習諮商心理師
「先滑一下手機再開始寫報告……」「我明天一定早起唸書……」「等到死線前一兩天才會有動力拼命做……」
你覺得自己受到拖延的困擾嗎?一開始,可能只是想逃開當下的壓力,讓自己喘一口氣。但你可能也發現,自己怎麼越來越沒有行動力,這時,你心中可能出現批評的聲音:「我怎麼那麼懶惰…」,於是你找方法自救,例如:各種時間管理術、番茄鐘、待辦清單等,但要不是很快嘗試又放棄,就是為了找出最有效的方法又卡在原地。關於拖延,可能不是「懶」這麼簡單,也不是叫自己努力一點就能解決的事。很多時候,反而是因為你很在乎、很想把事情做好,才讓自己卡在那個「越想開始越開始不了」的狀態。拖延確實會帶來不少困擾,比如說當你把作業拖到最後才做,除了手忙腳亂外,可能很難有滿意的結果。而有些事更無法靠臨時衝刺來完成,例如:論文或是大考,它需要時間慢慢累積,而拖延反而讓人更陷入壓力和無力感。或許,拖延背後還有沒被看見的原因,不如停下來看看:我們的拖延背後,到底藏著什麼樣的心理動力?
1. 拖延可能是一種自我調節
當我們面對壓力或需要切換到專注狀態時,內心其實會自動啟動保護機制,想要暫時遠離壓力源,透過轉移注意力來給自己喘息的空間。這時的「拖延」,其實是大腦在調整和準備的過渡期,不應該被一味解讀成逃避或懶惰。很多時候,我們給自己設定的「應該」和理想狀態,反而成為壓力源,畢竟,我們不是機器人,不可能隨時保持高速運轉的狀態。
2. 拖延與完美主義的拉扯
拖延有時並不只因為怕失敗,而是想接近心中那個完美的幻想。對於那些對自己要求很高、追求完美的人來說,如果不確定做出來的成果是不是完美,他們寧可不開始,避免面對不完美的現實。
3. 踩線的快感
有些人發現,自己雖然常常拖到最後一刻才行動,但總是能剛好完成。這樣「踩線」的經驗,可能給人帶來一種快感,讓人覺得有控制感,自己能掌握做事的節奏,還能在壓力的狀態下發揮實力。
拖延的原因沒有標準答案,可能是對壓力的反抗,暫時喘息的需求,或是對失敗的恐懼等等。因此,拖延也是一個訊號,當你發現自己又因拖延卡住時,也許是個你停下的機會,去釐清自己的狀態是什麼,如果你發現,其實是因為太想完美、不敢出錯,也許可以先把目標切得更小;如果你總在拖延後陷入自責,比起責備自己,或許你需要的,是理解與接納自己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