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實習諮商心理師 許硯婷
給自己一點溫柔──談自我慈悲
身為醫學領域的學生,你或許對「慈悲」並不陌生。從人文醫學的課堂到臨床見習,或許我們都曾聽過:要對病人保持同理與關懷。可是,當夜深人靜,面對自己的失誤、焦慮或無力時,你是否也曾想過,把那份溫柔轉向自己?
一、自我慈悲是什麼?
心理學家 Kristin Neff 提出「自我慈悲」(self-compassion) 這個概念,強調在面對自我挫折、缺失與痛苦時,能以理解、接納與溫柔的態度對待自己。它包含三個核心面向:
- 自我友善(self-kindness)
當面對自身不完美時,不再用苛刻、挑剔的眼光,而是像對待好友一樣,給自己鼓勵、安慰和理解。
- 共同人性(common humanity)
意識到每個人都會犯錯、受傷,自己並不是孤單的異類。這種體會能減少孤立感,提醒自己「大家都在學習的路上」。
- 正念(mindfulness)
能覺察當下的痛苦、焦慮與不安,不逃避、不放大,不因過度沉溺而失去自我調節的能力。
二、自我慈悲和我有什麼關係?
在醫學大學的高強度訓練下,你或許習慣用高標準要求自己:考試必須完美、實習不能出錯、面對學長姊或老師總得表現專業。然而,當你稍有失誤,內心批評的聲音可能比任何外在評價都嚴厲──
「我怎麼那麼笨?」
「我不配當一名醫事人員。」
「換成小學生來做都比我好。」
長期處在這樣的內在對話中,容易讓人產生焦慮、自我價值感低落,甚至逐漸對課業、對未來喪失熱情。有時難免也會出現一些情緒困擾、睡眠不足或倦怠現象。當我們只懂得要求,卻不懂得善待自己,壓力便不斷累積。
三、如何實踐自我慈悲?
自我慈悲並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一種可以透過練習建立的能力。以下提供幾個簡單的方法:
- 用文字寫給自己
在壓力大的時候,試著寫一封信給自己,就像寫給最好的朋友那樣。描述你正在經歷什麼,對自己的努力表示肯定。當你把內心話寫出來,你會驚訝地發現,自己也值得被善待。
- 建立內心的「關照對話」
當錯誤發生時,不再罵自己,而是默念:「我正在努力,犯錯並不代表我不夠好。」久而久之,這些語句會像在心中鋪著軟墊,保護你不被內在批評擊垮。
- 學會暫停與呼吸
面對情緒湧上時,先深呼吸,感受身體反應──心跳加速、肩膀緊繃──然後對自己說:「此刻很辛苦,允許自己感受它。」這個簡單的步驟能幫助你不被情緒淹沒。
- 善用支持資源
跟同學聊聊心情、向信任的老師或心理師尋求建議,都能讓你不必獨自背負重擔。自我慈悲並不排斥尋求外在支持。
四、自我慈悲不是自我放縱
許多同學擔心,一旦對自己太好就會變懶、停下追求。但研究顯示,自我慈悲的人反而更能從錯誤中學習,並且長期表現更穩定。當我們從善意出發,能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不足,調整行為,而不是因為批評而陷入沮喪。
自我慈悲並不等於放任自己不負責,而是承認「我在學習路上難免會有失誤」,然後帶著溫柔與決心繼續前進。
五、給未來的你
身為未來的醫療相關工作者,你會接觸許多生命的脆弱面貌,也會被教導如何溫柔待人。但請別忘了,生命中第一個需要你慈悲的人,就是你自己。
當你學會自我慈悲,你能更長久、更健康地走在醫學這條路上;你會發現,真正的專業不僅僅是知識與技術,還包含一顆懂得善待自己的心。
所以,下次當你又想責備自己時,請停下來,對自己說一句:「我值得被理解,也值得被溫柔對待。」那份來自內心的慈悲,將會是你在醫學路上最堅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