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 實習諮商心理師 郭純嫣

又到了鳳凰花開的季節,畢業生即將離開校園、踏入職場。每個人心中或許都曾反覆問過:「我畢業後要做什麼?」有些人很早就確定了方向,有些人還在興趣、能力、家庭期望與社會現實之間掙扎。其實,生涯抉擇從來都不是單行道,而是一段不間斷的探索旅程。與其期待一次選對,不如學會如何在不確定中持續前進。

♔ 自我探索是職涯發展的起點

職涯選擇的第一步,是從認識自己開始。心理學家John Holland把人根據興趣分為六種類型,分別為:實作型(R)、研究型(I)、藝術型(A)、社會型(S)、企業型(E)、事務型(C)。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組合,這些類型可以幫助我們辨識自己可能適合的工作內容。除了興趣,也要認識自己的價值觀與能力。有些人重視自由創造、有些人追求社會影響力,有些人嚮往安定的生活。從不同面向多方理解自己,才能在眾多考量中,找到最貼近內心的方向。

因此「體驗」與「嘗試」便是很重要的工具。在資訊快速變動的時代,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的工作環境。因此身為大學生,你可以:

  • 加入不同性質的社團或學生組織
  • 參與業界見習、實習或志工活動
  • 利用寒暑假短期打工,觀察不同產業現場
  • 與學長姐或職場前輩對談,了解真實的工作世界

♔ 生涯決定後的承擔與調整

即便你做出決定了,也依然會感到徬徨不安──「萬一我選錯了呢?」的未知恐懼是很真實的,因為你很在乎。但是其實沒有哪個決定是絕對正確的,每一條路都有挑戰,也都有學習。心理學家Deci & Ryan (1985) 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SDT)」指出,當一個人有能夠自己做選擇的自主性(Autonomy),以及相信自己能夠做得好的勝任感(Competence),並且感受到被支持的歸屬感(Relatedness)時,內在動機會被激發,工作與生活也會更有能量。

所以請記得,你永遠有調整的權利。選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停滯不前,因此尋找支持系統便相當重要。你可以和信任的親友、前輩討論,或是到學輔中心和老師聊聊,不必一個人孤軍奮戰地摸索。最後,請相信自己的能力: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每一段累積終將帶你走向更貼近理想的位置。

生涯發展是一場持久的耐力賽,大學階段最重要的並不是馬上找到答案,而是建立起不斷接近答案且能夠持續修正的能力。請允許自己迷路、繞道、轉彎,甚至回到起點從頭開始,這些都將成為你人生故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未來的你,會感謝現在願意試錯的自己。願你在人生這條不確定的路上,走出屬於自己閃閃發光的動人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