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瀏覽器不支援JavaScript功能,若網頁功能無法正常使用時,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
:::

   文/全職實習心理師 林恩雨

隨著政府推動青壯年諮商方案,有更多人開始接觸諮商,在大學中更是有免費的諮商資源。然而,諮商到底在做什麼?我需不需要諮商?諮商能不能幫我解決問題?在這個神秘的小房間裡發生的事,可能還有許多未知,有些人即便體驗過諮商,也仍舊有這些困惑。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心理諮商!

1. 諮商適合哪些人?去諮商是不是精神有問題?

風間最近覺得生活有些迷惘,想更了解自己的志趣和目標;妮妮發現自己最近有點怪怪的,和朋友見面後都莫名沮喪;阿呆考試的時候突然開始哭、腦袋一片空白,也變得不想出門、不想和其他人接觸。

上述可能也是你我會遇到的情況,心理諮商並非只有精神疾病或是明顯困擾的人才適用。從自我探索到身心困擾,都是心理諮商涵蓋的範圍,心理諮商主要提供一個安全的環境來探索與整理自己。

2. 心理諮商真的有效嗎?

隨著大眾對於心理諮商的接受度提高,心理諮商似乎成了各種問題的萬靈丹。每當網路上有人分享心情時,下方留言往往都會有:你需要去諮商、這些話應該跟心理師講、你這個感覺需要看心理醫生...等。心理諮商真的有這麼神?

(P.S.台灣沒有心理醫生,有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心理諮商的確有其效果,與和朋友聊天不同,心理師於專業訓練以及倫理之下,在安全的環境下去協助當事人的困境。當然,根據不同心理學派,對於人的理解、困擾的看法,以及介入的方式都有所不同,有時進行的方式不局限於口語,例如:藝術治療、心理劇...等。

不過諮商往往都是透過經驗到安全穩定的諮商關係,在其中更加認識自己、清徹地看待現況,進而拓展更多的可能性與選擇。例如:透過諮商,妮妮發現自己的擔心,與害怕被拒絕的感受有關,有了這個覺察之後,妮妮更知道沮喪的感受從哪裡來,並且練習調節心情,找到在人際互動中安心的方法。
 

然而,諮商不是萬能的,也有其限制:

  • 諮商需要時間,特別是比較嚴重的精神疾病,或是長年的創傷經驗,很難幾次就有大幅度改善,另外也可能需要配合精神科、藥物或其他治療的協助。
  • 當事人是人,心理師也是人,人跟人之間就有適配性的問題,可能會在諮商關係中感到不舒服、停滯不前,但也有磨合的空間。鼓勵你可以把在諮商關係中的不舒服,或是你感受到的諮商困境,試著和心理師表達,並且一起討論。

3. 諮商師為什麼不直接給我建議?

許多人初次接觸諮商時,會感到疑惑:「諮商師為什麼都只問問題,不直接告訴我該怎麼辦?」想要獲得解答的你,一定感到很焦急,希望事情能快點有轉機。不過,試想過去他人給你建議的經驗中,你的感受怎麼樣呢?你會想要照做嗎?你覺得有幫助嗎?

諮商的目的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思考和探索,從自身經驗和價值觀中發現最適合自己的選擇。透過提問和引導討論,諮商心理師能幫助你看到更多可能性,並逐步找到屬於自己的解答。當然在某些情況下,諮商心理師也可能適時地提供ㄧ些心理健康觀念、情緒調節的策略,來幫助當事人能夠有更穩定的生活。然而,如果是「我該不該分手?要不要休學?這個人適不適合我?」這類的問題,則需要仔細地討論,可能很難馬上給出一個準確答案,畢竟人生是你在過,不是心理師呀!

 

心理諮商就像是一場自我探索的冒險旅程,無須等到問題嚴重到無法忍受才開始行動。不過,心理諮商的過程中,並非都是舒服的,很像梳頭髮卡住的時候,需要停下來、施一點力,可能會有拉扯感,甚至感到疼痛,但是目的是為了梳理卡住的地方。希望今天的分享能讓你對心理諮商有更多的理解,並鼓勵你勇敢跨出第一步,照顧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