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實習諮商心理師 郭純嫣
「妳知道嗎?我有時候實在不知道該怎麼面對妳。我真的很愛妳,我們從小一起長大,妳是我很重要的朋友,但有時候我也是真的很討厭妳。」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國一那年,當時我並沒有聽懂這到底是什麼意思,又愛又恨?我們不是很好的朋友嗎?那怎麼會有恨?因此想當然爾我也不知道該如何回應。只是萬萬沒想到這樣的關係不僅是個案,而是反反覆覆出現的牽絆,原來啊,人際關係本就是愛恨交織。
這份又愛又恨的心情,來自於人類先天就會有的現象和傾向──「比較」。
社會心理學家Leon Festinger提出「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指人們在評估自己的能力、態度、觀點或價值觀時,常常會透過與他人比較來形成自己的判斷和認知的理論,並認為人們傾向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以便了解自己在某一領域的表現,進而從中獲取資訊和回饋,又可分「上下比較」和「內外比較」,而這份複雜又矛盾的心情,正是來自於「上下比較」。
➤「上下比較(Upward & Downward Comparison)」:關鍵是比較對象的位置和自己的高低差異。「向上比較(Upward Comparison)」多半較能夠協助個體成長或激發嫉妒;「向下比較(Downward Comparison)」則可為個人提供心理安慰或保護自尊。
朋友是和自己親近且相似的對象,比起無關緊要的陌生人,我們更容易會受到朋友的影響。因此朋友的成敗得失、外貌、感情狀態、工作學業、經濟狀況等面向就會成為一個無形的參考架構,當自己的表現或處境相對較差時,也就很自然地會產生嫉妒感,因為這種「近水樓台不得月」的感受會更直接威脅到我們的自尊(self-esteem)和自我價值感(self-value)。然而因為朋友之間存在深厚的情感連結,當看到朋友獲得成功或幸福時,一方面會為對方開心,但另一方面又會因自己的不滿足或失落而感到嫉妒,便形成這種「愛恨交織」的心情。
所以下次如果出現這種心情時,別太強烈地苛責自己,不妨試試以下方法:
♔ 改變比較的視角
嘗試將「向上比較」從自我威脅轉變為學習動力。與其覺得朋友的成就讓自己失落,不如問問自己:「他身上有什麼值得我學習之處?」
♔ 強化自我肯定
透過回顧自己的成就、優勢,可以建立更穩固的自我價值感。當你對自己的定位越清晰、越有安全感,就越不容易被外在比較影響。
♔ 多元比較標準
人們常習慣在單一領域進行比較,但其實人生有很多面向。試著看見自己在其他領域的亮點,拓展自己比較的視野,能減輕在單一項目上的自卑或嫉妒。
交朋友實屬不易,情緒同時也是複雜多變的,因此一段友好的友伴關係不代表全然不存在壞的感受,理解及悅納自己的各種心情也是很重要的。或是如果你願意,也可以將這些心情和朋友談談,說不定反而能拉近彼此距離,減少誤會或競爭感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