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實習諮商心理師 林恩雨
近期發生許多令人惋惜的事件——藝人驟逝、百貨公司爆炸、航空意外——珍貴的生命在轉瞬之間消逝,使人不禁感慨生命的脆弱與無常,甚至開始懷疑生命的存在與意義,又或許勾起對逝去親人的思念與悲傷。儘管我們與這些事件的當事人素昧平生,事發地點可能也有些距離,但當突如其來的噩耗傳來,除了惋惜與感嘆,我們可能也將其中的經驗與感受投射在自己身上,擔憂類似的不幸是否會降臨在自己或親友身上,進而感到渺小與無力。
死亡的恐懼、生命意義的探討,是人類共同且長久思考的議題,或許直到生命最後一刻,我們仍在尋找其價值與意義。意義治療學派的創始人弗蘭克(Viktor Frankl)曾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在著作《活出意義來》(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他回顧自身經歷:至親離世、遭受非人道對待,親人、尊嚴、生存權利皆被剝奪,生命彷彿走到了絕境。然而,他認為真正壓垮人的並非環境,身為人最可貴之處在於面對逆境仍可保有自由意志,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後的自由 — 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 — 不能被剝奪。
每個人終將面對死亡,但在此之前,仍有一段生命旅程值得探索。尼采曾說:「人只要知道自己為何而活,便能承受任何苦難。」回顧許多人的生命故事,不難發現,擁有明確目標與信念的人,往往更能堅定地走過風暴。大S的人生歷經許多起伏,卻始終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並勇敢追尋。前陣子於社群媒體上,大S與小S早期節目《娛樂百分百》《大小愛吃》的片段頻繁被推播,使人有機會認識大S不同的樣貌。她對多元性別、婚姻親子關係及精神健康等議題,展現出超越當時社會風氣的開放態度,這份勇氣與堅持,也成為許多人的力量與支持。
哀悼與失落,是面對生命逝去最自然的反應,或許我們會感到憤怒、無力,甚至陷入悲傷。然而,氣息的停止並不代表生命的終點,一個人的影響力與價值能夠延續,值得我們學習與銘記。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悲傷與焦慮已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或讓你感到難以承受,請記得適時尋求專業協助。無論是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都能協助你穩定與梳理情緒,陪伴你度過這段低潮。
希望你也能在這趟生命旅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意義,並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