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琬渝 臨床心理師
從事助人工作,難以避免的,總是會遇到關於生命自主權的探問與拉扯。很多時候,一個人追問著「我為什麼不能自己決定死亡?」,其實是在絕望痛苦的深淵中吶喊著:「我要如何活?」。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朝死而生」(我們的根本處境是朝向死亡而生的)、余德慧老師的「研究死亡,是為了知道我們怎麼活著」,確實接住了許多被死亡撞擊而搖搖欲墜的靈魂,讓惶恐不安的我們,有朝向「有限」但「活」的方向與力量,繼續往無人能迴避的生命終點前行。
然而,人生終究是自己的,生命終究是孤獨的,再多的外部資源挹注,回到生活中去面對讀不完的書、不斷逼近的考試時間、寫不完的報告、做不完的工作、始終挫折的關係、現實中或網路上阻止不了的惡意、關上家門便無人知曉的情緒肢體暴力對待、以及總是突如其來淹沒自己的情緒重現(註1)的,永遠都只有自己。那個深切的孤獨感如此真實強烈,彷彿一堵鋒利厚實的冰牆永恆地將自己困在原地,也讓外界積極想「幫助」而伸出的手,始終碰觸不到獨自面對痛苦的你。
卡繆在《薛西弗斯的神話》中提到,「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判斷人生值不值得費力去活,就是在回答這個哲學的基本問題。」對治療師來說,尊重支持個案選擇的選項中,若存在「自殺」,恐怕會跟治療的立場與方向是衝突的。在各臨床場域中,主動前來求助或願意讓外界協助的個案,即使困擾議題樣貌各異,共同點都是:他們都想讓自己過得/活得更好。同樣的,面對非自願個案,仍堅守崗位不願放棄的助人工作者,一致且合理的初衷也會是:想讓受苦的生命往「好一點」的方向前進。而即使治療理論取向各異,共同點皆是想將生命帶往更好的方向去改變。如此,意味著喪失所有可能性的「死亡」,便取消了所有「過得/活得更好」的可能性了。這是為什麼我們對情緒痛苦而吶喊著「我為什麼不能自己決定死亡?」這個提問始終無法回應:「好你去吧!」的原因。
有一個從小受到家暴而痛苦不已的小女孩,成長過程中,一直支撐她活下來的,是她對信仰的寄託,她始終相信著,只要不放棄地向神明祈求,那些加諸在她身上的苦難就會有結束的一天,總有一天,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會讓傷害她的家人醒悟而不再傷害她。直到有一天,她如常的在被痛打後蜷縮在神明廳的桌下,靠在牆角緊抱著自己的雙腿,克制著不要哭太聲避免被罵太吵,她一如既往的在內心向神明向祖先祈求著,卻在某個時間點,有一條線斷了,家人沒有醒悟,她卻頓悟了:菩薩或祖先沒有能夠阻止這些傷害的力量,祂們是不可能顯靈來讓家人停手的,傷害她的,始終是人。這個頓悟雖然讓她從此不再那麼虔誠,卻也讓她深刻體悟到人的力量。在漫長的療癒過程中,她逐漸知道也深深體會,人定勝天這件事。她的人生從此帶著傷,但在生命終點、蓋棺論定前,她發現自己仍有選擇與決定的自由,可以在轉身看見自己被決定的命運(被決定的出生、沒得選擇的原生家庭、被錯待的童年…)後,朝向未來去開展、去活出自己的可能性。
命運是過去,朝死而生則是未來性。
「自殺是一種極端的認命」、「反抗是人時時看見自身的在場。」、「這樣的反抗是征服命運,而非屈服於命運。」 —卡繆《薛西弗斯的神話》
無數次,痛苦到不知道要怎麼撐下去的個案總會拋出這句話:「活下來,然後呢?」看不到未來的感覺真的很可怕,能夠想像未來,是難能可貴的幸福。唯一有資格去說你從巨大苦難中,能夠經歷、翻越、轉化、體悟而長出什麼的人,只有你自己。但也唯有活下來,我們才有機會知道,前方是未知(未知帶來焦慮不安,但也蘊含著可能性)而非死路;也才有機會見證,我們曾經以為永夜的世界,原來也能迎來曙光。
「願望必然包括方向和時間,發出願望是指向未來」、
「我們透過意志把自己投向未來,願望則是這個過程的起點。」、
「意志不只是力量和決心,也是與未來緊密結合的潛在可能性。」、
「願望是:『允許我們想要未來成為某某情形;
使我們深入內心的能力,一心渴望改變未來。』」
—羅洛·梅《愛與意志》
我們都值得擁有未來,去想像一個自己想要的生活,發出願望並朝它行動吧!
盼望會帶著我們前進,未來性就在那裡。
也許我們的生命彷彿從一個破口開始,此後不斷追尋著原初的失落,但最終,我們也會長成所追尋的,那個有力量、能給出愛的人。
*若你正深陷情緒痛苦而感到絕望,尋求身邊人際支持後仍無明顯效果,請立即尋求專業協助。你可以撥打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生命線1995及張老師1980。亦可至學校學生輔導中心預約專業心理諮商協助,或至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醫療院所接受心理諮詢/諮商/治療協助。
註1:情緒重現(emotional flashbacks)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五大症狀(情緒重現、毒性羞恥、自我拋棄、惡性的內在批判及社交焦慮)中,最明顯且最典型的創傷症狀。它是突發的,而且常有一段時間的退化現象,排山倒海地感受到童年受虐或受遺棄時的感覺。這種感受可能包括壓倒性的恐懼、羞恥、孤立、暴怒、哀慟或憂鬱,也包括不必要地觸發我們戰或逃的本能。(詳見《第一本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自我療癒聖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