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純嫣 實習諮商心理師
「你考上北醫喔!恭喜你,好厲害耶~」
「啊...沒有很厲害啦!就...只是考運比較好而已。」
「怎麼會!北醫是好學校啊!真的很不容易。恭喜恭喜喔!」
「喔這樣啊...哈哈哈,謝謝。」
若你對這個故事有同感,那你並不孤單!其實有很多人都一樣,認為他人的成功是努力,我的成功是僥倖,擔心自己的成就不夠真實也不夠踏實,害怕哪天自己是個冒牌貨的事實會在眾目睽睽之下被揭穿。於是「我還得更努力!」彷彿成為緊箍咒,控制了你的行為,不斷迫使自己追求無止盡的成就,這個現象便稱為「冒牌者症候群(Impostor Syndrome)」。
冒牌者症候群是由臨床心理學家Pauline R. Clance和Suzanne A. Imes在1978年提出。指個體即使有充足的外部證據能夠證明他們的能力,他們仍然深信自己不夠格,並會把自己的成功歸因於運氣、時機,或僅僅是他人的過分抬舉。特別容易出現在高成就的女性身上。
覺得自己是冒牌貨的人,最容易對自己說的三句話,就是「我不配」、「我不值得」、「我不夠好」。他人的肯定、成功的經驗、客觀的數據,都不足以滿足冒牌貨對自己的期待。根深柢固的不足感會促使他拼命努力,甚至遠超乎自己可以負荷的範圍,因為他深怕自己怠惰鬆懈,旁人就會看穿自己不過是個虛有其表的空殼。
那麼...什麼人會漸漸變成冒牌者呢?先天因素和成長背景都功不可沒!
通常較易擔心焦慮且有完美傾向的人,越容易有冒牌者症候群;如果這樣的族群在嬰兒時期常受到父母的忽略與責備,對他們的行為表現反覆無常,甚至還會對孩子的個性有正向和負向的評價,則其冒牌者症候群的現象延續到成人時期的機率也會越高。
不僅如此,發展出「冒牌者症候群」的可能性有很多,類型也各異,確實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但好消息是心理學家仍然有提供方法可以參考!
我其實很好!提筆列出「我的成就」
首先,你可以為自己設計一份「我的成就」清單!詳細記錄所有你記得的成功事件。練習先把「情緒」放在一邊,只看「證據」,找找有沒有哪些客觀事實可以支持你其實是個不錯的人?逐漸修改、新增這份清單,也許會突然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已經完成了更多事情!同時也問問自己,如果你看到他人擁有這些經驗,是否仍會覺得他是一個不夠格的冒牌貨?
熟能生巧,技巧訓練錦囊妙計!
如果你身邊親朋好友有人是「冒牌貨」,或是你自己就常常覺得自己是個不夠扎實的騙子,還可以怎麼自助助人呢?
Step 1 外化冒牌者的聲音
那些聲音只是因恐懼而生的雜訊,並不直接等同於你!
Step 2 想法並非事實
事實是由多種感覺組成,你對自己的某種感覺不見得能代表事情的全貌。
Step 3 與他人交流心路歷程
認定自己是冒牌貨讓人感到痛苦的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你認為只有你如此!
不妨將自己的感受告訴身邊可以信任的人,也許會發現其實有很多人跟你有一樣的狀況。
Step 4 你無法控制每件事
這是真的。平凡如我們,都只能做到問心無愧。
如果在你能夠負責的任務中已經盡力,留點喘息的空間給自己,也是很剛好的溫柔喔!
很多人認為「冒牌貨」是該被治療的問題,甚至可能嚴厲地要求自己應該趕快好起來。然而換個角度想,也許這個「好還要更好」的冒牌貨狀態,反而是讓你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做好規劃、盡善盡美之餘,還能夠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以待每件事情的好朋友!
願所有冒牌貨未來都能欣然拿下面具,好好正視自己、擁抱自己、肯定自己。
並勇敢驕傲地說:「我的成功是因為我真的很努力,所以我值得!」